三明阿兵 发表于 2017-12-4 17:05

榕树下的终点站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机器已经拆了,对于原福建三明化工厂的1万多名工人来说,曾经的记忆就写在这里——
榕树下的终点站

●范立淮




●范立淮
  今年,福建三明化工厂合成车间一合工段最后三台高压机停止运行时,从三明列东出发的18路公交车与往常一样,稳稳地停在三化二村,停在一棵一人抱不过来的榕树下。而榕树下的这个终点站,就是化工厂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。
  不少老工人还记得,榕树种下那年,专为三明化工厂开辟的18路公交车专线开始运营。50年过去了,这个超过万人的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缩编90%,从农用化工转型精细化工。
  从竹寮草棚到套房
  三明是福建老工业基地。1958年,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工人在此会战,建起福建工业新城。福建三明化工厂也在那时建厂,安顿工人的三化二村也随之建起。先是竹寮草棚,后是集体宿舍。
  企业很快发展壮大,以三化二村为核心的工人文体设施也依序建成。先后有了工人俱乐部、工人体育场、三明市第一个配有各种高度跳台的标准游泳池,以及职工文体中心。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三化的鼎盛时期,82栋职工宿舍楼安置了3579户工人家庭。回忆当年,不少老工人依然满满的自豪——每家两室一厅的套房,做饭有煤气。
  陈金刚于1971年4月进厂,到电石厂石灰氮车间当学徒工。他怎样也想不明白,上班穿的劳保皮鞋过不了几天就开口裂了。他一问才知道,这个车间高温多尘、空气腐蚀性强。陈金刚看着师傅们穿着铁丝捆、绳子绑、胶布粘的劳保鞋上班很不忍。在进厂的第7天,18路公交车终点站,刚冒出新绿的榕树下出现了陈金刚的补鞋机。从此以后,每个周末,一阵阵补鞋机“嗒嗒”的响声不绝于耳。
  在1981年3月5日全国第一个文明月活动中,陈金刚学雷锋小组率先从榕树下走上三明街头,从补鞋子、补碗盆到配钥匙、修电器,从量血压写春联到帮助孤寡老人……
  当年的趣味运动项目至今还在沿用
  就在榕树下的终点站——三化二村右侧100米处,是三化俱乐部原址,一个砖木结构的大剧场,可以容纳1200多人观看演出。每周定期放映电影,“五一”、国庆、春节三个节日活动不断,全总文工团来三明慰问演出就在俱乐部里举行。那时,企业的职工合唱团、民乐团、舞蹈队、篮球队、排球队、乒乓球队异常活跃。
  家住三化二村的孙坦是上世纪90年代三化公司热电厂的工会干部。这时期,备战福建省第三届工人运动会的大众体育队在三化集训,他是后勤总协调。至今,70岁出头的他还记得“滚轮过障”、“摸石过河”、“协力共进”等大众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,在他看来,当时上级工会推荐的这些趣味体育项目生命力很强,基层工会活动至今还在沿用着。
  现已退休的洪亦清常在清晨带着一群老人挥拍引球做柔力球操。他说,过去在厂里玩柔力球是对抗竞赛,现在做柔力球操,是自得其乐,在娱乐中健身。
  工人回来了,能感到温暖
  三化俱乐部的最后一场演出是2007年厂庆50周年文艺晚会。庆典后没几天,挖掘机开来了。这里建起了2栋经济适用房,三化二村居民的人数增加了,272名工人住进了经济适用房。这一年,三化电石厂关门停产,3年后,电石厂整体撤销。
  三化俱乐部拆除后,原来在俱乐部侧门的平房里办公的三化工会迁到三化旧办公楼。这一年,面对经营日趋艰难的形势,三化工会提出“困难时期更要体现为职工办实事的能力”的工作方针。
  全国劳模陈国斌是这个时段离开三化二村的。临行时,在终点站的榕树下,他落泪了。他的成长伴随着三聚氰胺生产线的兴衰,外国专家说他的眼睛能穿透机器,他的机器拆了。他走了,是坐着18路公交车走的。
  三化二村的社区社会化管理在这个时期同步开始。三化工会的工作人员说,看企业从1万多人变成现在的200多人,那50多年前种下的榕树已有了一大片绿荫,工会就在18路公交车终点站的边上。“工人走了,目送一程;工人回来了,能感到温暖。”
  



老林 发表于 2017-12-4 19:30

真的是记忆

不帅人傻没钱 发表于 2017-12-4 19:52

现在的记不清,过去的忘不了

毛毛毛 发表于 2017-12-4 21:44

让人深思,发人深省。

闽-光 发表于 2018-2-4 00:40

谁搞倒的没人担责

朵朵红 发表于 2018-2-6 22:17

有单位真好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榕树下的终点站